本文转载自《华夏时报网》
本报记者 马维辉 邯郸报道
一座高大宽敞的车间里,地上盘着一条约几十米长2米宽、1米高的管线,被白铁皮包裹得严严实实的。管线以外的地面都铺着瓷砖,打扫得一尘不染,整个车间看起来干净明亮。这里是河北武安市裕华钢铁有限公司(下称“裕华钢铁”)的出铁场,相比几年前“火光四溅、粉尘乱飞”的场面,如今钢铁企业的面貌已经有了很大改观。
“高炉出铁、出渣时,会散发出大量的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和粉尘,过去这些都无组织排放了。现在则被全部密封起来,送到最后的末端处理环节,由环保设施进行处理。”车间里的一位工作人员解释说,“现在的工作环境比以前好多了,工人的心情也好了。”
裕华钢铁的情况并非个案,据邯郸市市长王立彤介绍,近年来,邯郸市大力推行清洁生产,对全市钢铁、焦化企业实施了超低排放改造,已有782家企业实现了无组织排放全口径治理。
“绿色环保已成为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。企业创建绿色标杆,就是为自己购买了一张10-15年后的营业执照,否则就要被社会淘汰。”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环境政策专业副主任、博导施涵表示。
2013年9月10日,国务院印发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(又称“大气十条”),到现在已经有5年之久了。虽然京津冀区域时不时地仍会出现中度甚至重度污染的情况,大气污染治理的任务仍然艰巨,但钢铁企业的环保状况确实已经发生很大改变。
“4a级工业旅游标准厂区”
刚进裕华钢铁的大门,一位参观者就惊呼,“战国风!”原来,这座钢厂的大门是按照战国时期的造型修建的,武安地处邯郸,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首都,设计师在建造这座大门时显然也是参考了这一点。
继续往前走,道路两旁还有徽派风格的建筑,以及苏州园林样式的花园。裕华钢铁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,这些都是委托专业景观设计院设计的。按照方案,厂区内要实现美化、绿化、景观亮化等“三化”,还要打造三个公园和一个小型广场,里面包含20多米高的喷泉和各种花草树木。这些工程本月底即将完工,到那时,厂区内将实现“一步一景”,成为4a级工业旅游标准厂区。
“我们在企业周边还流转了1000多亩地,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,实施退耕还林,大量种植树木,改善生态环境,实现了‘森林里面找企业,企业里面看森林’。”她说。
事实上,景观绿化只是环境治理的一个方面。裕华钢铁董事长王树华表示,近年来,在绿色、科技、环保方面,他们已先后投入了30多亿元,实施了100多项深度治理工作,重点做好“五大文章”。
首当其冲的就是超低排放改造,他们采用湿式除尘、ptfe覆膜滤袋、scr等技术,把颗粒物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分别降到了每立方米10毫克、35毫克和50毫克以下,从而达到国家超低排放的要求。此外,对于无组织排放,还通过密封、棚化等手段,实现了“无尘化生产”、“无尘化输送”、“无尘化排灰”和“无尘化作业”。
所有上马的环保设施,还被综合到一个“管、控、治一体化智能监控平台”,实现了实时监控和管理。
例如,在厂区内主要的排放口、烧结机头、机尾、竖炉、高炉、矿槽、出铁场等位置,都安装了在线监测系统,总共有45套之多,可以实时监测污染物排放的数据。而对于所有的料棚、煤破碎、落料口、皮带转运等扬尘点位,也同样安装了825个网格化监测系统,一旦污染超标,就会自动报警,然后及时采取洒水抑尘等措施。
物料存储和转运环节是最容易产生无组织排放的,为此,厂子里建设了多个密闭大棚,全部采用密闭式作业。每个大棚里还安装了5-6个摄像头,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的覆盖。只要扬尘达到一定浓度,粉尘检测仪就会报警,然后自动降尘设施就会启动,喷射出水雾状的颗粒,对pm2.5进行吸附、沉降和抑尘。
王树华也表示,如今,评价一家钢铁企业的标准已经变了。过去主要是看它的装备、规模等等,现在还要看它的环保水平、产品结构、技术水平、产品质量等各项综合指标,环保已成为衡量钢铁企业的重要指标之一。